• 网站导航
    • 要闻速递
    • 共同关注
    • 最新法规
    • 法规课程
    • 最低工资
    • 社会保险
    • 法规手册
    • 合同范本
    • 律师团队
    • 咨询问题
    • 案例讨论
    • 自由论坛
    • 争议网
    • 外包网
    • 福利通
    • 比拓国际
    • 会员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My btophr
  • 繁体版
  • 简体
  • 雇主责任险介绍
七大因素催生招工难
本站添加时间:2012-5-17 9:27:19
背景:  | 字体:

七大因素催生“招工难”——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翼

最近几年,春节过后的“招工难”问题愈演愈烈:不仅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抢工”现象,就是在中西部地区,有些省市政府部门也开始出手干预“农民工的流动”,希望本地农民工能够就近就地就业,首先满足本省本市之所需。这使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对农民工的争夺越来越趋于激烈。那么,为什么作为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会发生“招工难”?当前发生的“招工难”只是一个季节性的或阶段性的“难”,还是会长期持续?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翼。

原因一:在人口金字塔底部,年龄段越小,人口占比越低。

记者: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行了30多年,由此造成的出生率下降,是否直接影响到目前的劳动力市场?

张翼:人口结构的变化,使“招工难”首先表现为总量供给增幅的降低。自20世纪70年代将计划生育纳入 “五年规划”以来,中国的出生率就开始逐步下降:先是非农户籍人口在 “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政策约束下的下降,然后是农业户籍人口出生率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下降。到201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已经下降到11.90‰,死亡率在人口老化的过程中逐渐上升到 7.11‰,自增率开始下降到4.79‰,从趋势上看,仍然处于下降态势。

中国人口金字塔底部呈现收缩态势。在1953年和1964年人口普查时,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图是名副其实的 “金字塔”形状。但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则出现收缩之态势,少儿人口开始缩减。虽然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显示的金字塔底部有所扩展,但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人口政策趋于稳定之后,金字塔底部又开始收缩。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人口金字塔底部的收缩态势已经极其明显了。目前中国0岁-4岁年龄段人口占比男女合计仅为5.16%,5岁-9岁人口占比为5.41%,10岁-14岁年龄段人口占比为6.30%,15岁-19岁年龄段人口占比为7.17%。可以看出,在人口金字塔底部,年龄段越小,人口占比越低。这意味着每年新生成的劳动力人口,会较上年减少。

我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增长呈现非常明显的下降态势。这就是说,现在的 “招工难”,实际是劳动力总量供给,尤其是18岁左右劳动力人口历年供给趋于减少的结果。除结构性因素之外,总量供给额的有限性,应该是主要原因。当然,还有人预测说中国农村仍然有大量富余劳动力,但真正考察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会发现,绝大多数40岁以下的劳动力已经外出务工了。现在,已经很难从农村再找到如劳动力 “蓄水池”那样的农民工了。如果城镇或城市继续扩张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要劳动对象的产业, “招工难”就会愈演愈烈。

原因二:劳动力的教育分流在很大程度上使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趋于严重短缺。

记者:除了劳动力总量问题外,结构性变化对于 “招工难”的影响是怎样的?真的只是招技工难吗?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而农民工又强烈地表现为短缺性的 “招工难”呢?

张翼:可以说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强化了 “招工难”问题。面对 “招工难”,有些人认为是 “招技工难”而不是 “招普工难”。但事实上,现在的 “招工难”是普工与技工的双重短缺。

劳动力的教育分流在很大程度上使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趋于严重短缺。但中国制造业使用的劳动力,主要是以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为主的年轻劳动力。从2010年12月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制造业中使用的农民工,绝大多数都是初中与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比如说,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中,男性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比达到69.18%,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达到10.58%,二者相加其占比接近80%;在女性农民工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20.50%,初中文化程度占比66.58%,二者相加超过87%。所以,该类制造业中女工的短缺程度更严重。

从其他制造业内部所使用农民工的学历结构中也可以看出,初中文化程度与 “小学及以下”农民工仍然是用工的主体。但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推行,已经使小学毕业后就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微乎其微。初中毕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数量,也在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扩张中迅速降低了。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07年,总共毕业了2070万名初中生,该年有840万名初中生进入了普通高中学习,有810万名进入了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故可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中生是420万人。

2008年,总共毕业了1933万名初中生,该年有837万名进入了普通高中学习,有812万名进入了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故可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中生是284万人。

2009年,初中应届毕业生为1797.7万人。在扣除了升学进入普高与中职的1704万人之后,有可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中毕业生为93.7万人。

2010年,初中毕业生下降到了1750.4万人。普通高中招生为83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为868万人,二者相加达到1704万人,使可能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中毕业生缩减到不足50万人。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企业要想继续雇用以初中毕业生为主的劳动力,就不得不面临新增劳动力迅速下降的约束。企业对年纪较轻的农民工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但中国的城镇化率还是比较低——即使现在超过了51%,还是远远低于工业化所要求的水平。再加上以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包括了很大比例的农民工,使真正城镇劳动力人口中白领岗位增速低于大学毕业生的增速,这就强制将一部分大专毕业生挤压进蓝领岗位,造成工作搜寻与工作匹配的矛盾。另外,在劳动力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大学反应能力很差,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机制还没有转变。这使扩招中质量缩水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减弱了。一部分就业的大学生,也因为工作兴趣、专业适应、环境要求等的不匹配而多次跳槽,无形中增加了就业与再就业难度。

原因三: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慢于预期,劳动力市场对较低文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仍然非常旺盛。

记者:从您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初中毕业即进入市场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了,那么劳动力市场对这部分人的需求是什么状况?

张翼:由于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慢于我们的预期,劳动力市场对较低文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仍然非常旺盛。在整个2010年,劳动力市场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和接受过中等教育劳动力的需求极其旺盛。比如说,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求人倍率分别高达1.15和1.13。这预示着:受春节影响的第一季度,普工是非常缺的;在一年合同期满之后的第四季度,普工也是极其缺乏的。在2011年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求人倍率高达1.21;在2011年第二季度,也维持在1.15。

当然,劳动力市场对接受过一定技能训练的职高/技校/中专毕业生的需求更为旺盛。比如说,从2010年第四季度到2011年第二季度,这一类别劳动力的求人倍率甚至高达1.35及以上。但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的求人倍率,却全部低于1。而与前几年不同的是:市场对大专文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似乎有所增长,但本科文化程度劳动力的求人倍率仍然较低,到2011年第二季度,只有0.85。这就是说,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将仍然持续存在。

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初中及高中阶段劳动力的供给短缺是持续性的短缺,而不仅仅是季节性和暂时性的短缺;第二,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不仅表现为毕业季即第三季度的就业难,而且是全年性的持续性就业难。中国企事业单位白领就业岗位的供给量远远小于大学生数量的供给量。

原因四:内地用工需求的提升,使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发生了从单元向多元集聚转变。

记者: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加快,是否也拉动了内地用工需求的增长,加剧了东部沿海地区的“招工难”?

张翼: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2.8%,中部地区增长26.9%,西部地区增长26.2%。从这里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的增速,要高于东部地区。2012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也证实:中西部地区的增长率快于东部地区。

另外,中国沿海地区土地、人工成本、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也迫使一部分在沿海地区缺少竞争力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迅速转移。与此同时,一些高端国际产业也开始跨过东部地区而直接落户中西部地区。中央政府主导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东北振兴战略等,也刺激了内地的经济增长。这都增加了中西部地区的用工需求。内地用工需求的提升,使流动人口的流动模式发生了从单元集中向多元集聚的转变。在金融危机的持续演化中,这种变化更加明显。

可以说,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流动人口的流向,主要表现为从乡村到城市、从中西部地区到东部沿海地区的流动特点。在东部沿海地区,环渤海湾经济带、长三角地区与珠三角地区,成为农民工的主要流入地,有50%-60%跨省流动的农民工流入了这些地区。但在产业转移尤其是在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自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影响下,农民工出现了就近就地转移的趋势。虽然环渤海湾经济带、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仍然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区域,但中西部地区的吸纳能力也已大大增强了。很多原来劳动力流出地省份,也开始面临“招工难”——即使四川这样的人口大省,也出现了政府部门为企业招工的现象。

另外,长三角尤其是上海市关于建设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目标,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中对发展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的强调,以及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对创新与科技的重视,都强化了对劳动力人力资本的要求。从这里可以看出,伴随沿海地区产业升级速度的提升,原来集聚于这些地区的低端产业,将首先向本区域内的欠发达地区,然后向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这自然会拉动人力资本较高的劳动力向沿海转移,而迫使人力资本较低的劳动力回流中西部。

原因五:受雇农民工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缩小,导致农民工不愿意长距离流动。

记者:随着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加速,与东部地区相比,农民工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农民工,这对东部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张翼:为什么农民工流动到城市去打工?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外,提高收入是其最重要的目的。因此,对农民工而言,哪里收入高,自然就去哪里务工经商。2010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只要是受雇于企业赚取工薪的农民工,其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了。除男性 “中专及以上”组东部显著高于中西部外,其他各组的差距都不到500元。如果减除掉交通成本,再考虑到东部地区的消费开支会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这些差距实际已经微乎其微了。

因此,受雇农民工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缩小,是农民工不愿意长距离流动的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这一方面显示了农民工就业市场的一体化过程,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东部地区产业升级速度还不够快,仍然在同一个水平上与中西部地区竞争,这让东部地区更迫切地感受到 “招工难”。我们今年第一季度看到的数字是:在整个跨区域流动的农民工中,东部地区所占比重继续降低;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数量也在继续降低。

原因六:与农民工从事的其他行业相比较,制造业农民工的月收入仍然偏低。

记者:目前我国制造业收入较低,对农民工缺少吸引力,这应该也是制造业 “招工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张翼:制造业使用的劳动力,主要是年轻的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工。调查发现,与农民工从事的其他行业相比较,制造业农民工的月收入仍然偏低。但绝大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制造业是严格以订单组织生产的企业。所以,其工期的拖延会带来严重的亏损。因此,春节之后的劳动力雇工竞争,往往以制造业为主要推手。在制造业工人的劳动收入达不到预期值的情况下,有经验的农民工往往四处流动——形成搜寻高工资的短工化人群,依企业给出的人工价格之高低而决定去留,这更加深了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需求程度。

除住宿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和社会服务业外,农民工在制造业中的工资是比较低的,总计平均只有2158.90元。而其在建筑业的收入却会达到2742.33元,在仓储与交通运输业中也达到了2962.82元。

为什么制造业农民工的收入会如此之低呢?我们知道,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在国际市场拿到的订单,实际是我国企业互相恶性竞争后拿到的低利润订单。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业对低技术、低附加值订单的恶性竞争,使其只有控制农民工的用工成本才可能维持微薄的利润。在生产成本的控制之下,在蔬菜、粮食、肉食、房租等相关商品价格的迅速攀升中,农民工上涨的工资很大一部分被通货膨胀侵蚀了。农民工拿回家乡的那些钱,也在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中被侵蚀了。因此,名义工资上涨之后扩大了其与实际工资之间的距离,农民工感受到的工资并没有像学术界所期望的那样激励他们就业的积极性。

原因七:为了寻找劳动环境较好的企业,农民工 “以脚投票”,流动频率加快。

记者:劳动权益方面的不完善是否也是促使农民工离职流动的一个原因?

张翼:尽管企业面临 “招工难”困境多年,但它并没有延长与农民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年限。当然,从根本就不签订劳动合同到逐渐开始签订劳动合同,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只签订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本身,不能将已经雇用的农民工稳定在企业之中。

东部地区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比重较高,但主要是 “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这一比例高达55.52%。在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中,东部地区企业的签约率只有8.77%,中西部地区也分别为11.48%和10.44%。

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到期日往往是年底。合同到期之后,农民工又不得不回家过春节。春运期的一票难求使某些合同到期的农民工不得不及早回家。这样,很多农民工在每年12月与来年1月根本没有就业。这就是说,农民工一年的就业时间可能只有10个月左右,而不是12个月。这既影响了他们的收入,也使企业难以完成生产任务,并加剧了每年春节后出现的周期性的 “招工难”问题。

由于劳动力供给总量的下降,这种周期性发生的 “招工难”问题集中凸显。某些企业免去了给农民工的带薪假,而更多的企业在继续延续 “加班制”——有些制造业企业农民工每天不得不工作10小时以上,这既损害了工人的身心健康,也抑制了农民工的闲暇时间,更使他们的技术水平难以提高。为寻找劳动环境较好的企业,农民工不得不 “以脚投票”,从一个企业流动到另外一个企业,从一个城市流动到另外一个城市。这虽然使劳动岗位很不稳定,但却使他们有机会重新自主选择雇主。所以, “招工难”问题会不可避免地增加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讨价还价的能力。

记者 李小彤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本网转载的文章,在于传递信息,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若作者要求删除,我们第一时间执行,感谢您对中国劳动争议网的支持。

发表评论 【已经有 位阅读者发言,查看所有评论

再次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个性化发言者称呼
建议使用常用Email
请输入合理的评论内容。
请输入此的4位数字,点击可刷新验证码

一周热点

    暂时没有相关的数据!